2018年, 在学校的统一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伟德BETVLCTOR1946始于英国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9项、地区联合项目1项、青年项目4项,合计资助直接经费1582万元,总经费排名全校第一、资助项目数全校第二。
“十三五”以来,学院高度重视提高科技源头创新能力,利用学校人才发展项目,学院自设了“青苗”、“资优”以及“青年学术创新团队”等青年人才和团队建设项目,不断加大对青年人才及团队的培育和支持。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响应学校政策,围绕“优特需新”规划科研方向,以创新质量和成果贡献为导向,以高水平的理论技术创新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
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摘要:
1.朱光,“郯庐断裂带起源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摘要:长期的研究表明,中国东部巨型的郯庐断裂带起源于华北与华南板块汇聚过程中。然而,关于该断裂带起源机制却长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以往多注重郯庐断裂带本身的研究,从而制约了这些方面的深入理解。本项目拟从郯庐断裂带、周缘前陆地区及大别—苏鲁造山带三个方面开展综合研究与分析,目标是查明该断裂带的起源机制。拟开展的研究内容包括郯庐断裂带造山期变形特征与机理、沿断裂带的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以及周缘前陆变形规律、沉积响应与隆升历史,同时对比分析大别—苏鲁造山带已有研究成果。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造山期郯庐断裂带的活动规律与发育机制、周缘前陆地质过程的发生机理以及华北、华南板块汇聚与郯庐断裂带起源的成因联系。对于郯庐断裂带起源的正确理解,还有助于查清华北与华南板块的汇聚方式,有可能揭示大陆嵌入式碰撞与岩石圈撕裂的成因联系。本项目成果也将有助于提升人们对大陆汇聚过程中变形机理与动力学的认识。
2.钱家忠,“基岩裂隙水非达西流与溶质非费克运移机制及升尺度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摘要:大规模的人类工程活动给基岩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并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迫切需要加强基岩水污染防治机理研究。由于基岩裂隙介质强烈的非均质性和多尺度性,量化其水流及溶质运移一直是水文地质界的难题。本项目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拟通过理论研究、结合可精控的室内和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系统地研究水和溶质在裂隙-基质间所发生的物理过程,揭示主要影响因素,提炼建模数据和标准,建立有效的物理模型;研究渗透系数和弥散系数的尺度依赖性,改进传统的对流弥散方程;推广广义的Darcy定律和分数阶模型,采用空间非局部理论研究裂隙水及溶质从实验-现场尺度的运移理论和刻画方法,利用Monte Carlo方法检验数值约束。通过模型比选和优化,经过理论-实践-再理论过程,揭示基岩裂隙水non-Darcy流及溶质non-Fickian运移机制,建立升尺度模型并获得数值解;发展基岩水文地质学理论,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袁峰,“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典型热液矿床成矿过程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摘要:热液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最重要的矿床类型,在成岩成矿作用、成矿机制和成矿规律等方面已有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传统矿床学尚无法有效回答的科学问题,如成矿作用的定量化过程,矿床规模、矿体形态、品位分布及矿床定位空间的控制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成矿作用过程持续时间等。而数值模拟是解决热液矿床成矿过程和机制研究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的新方法手段,但其理论和技术仍需进一步发展,如开放流动系统下多物理化学场全耦合模拟理论与方法、三维数值模拟方法与技术等。因此,本项目基于中、外双方在本领域已有的研究基础,通过实质性的国际合作,开展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典型热液矿床成矿过程三维数值模拟研究,有望在开放流动系统全耦合三维数值模拟理论与方法、热液成矿作用过程定量模拟等方面取得创新,研究成果将进一步深化成矿作用数值模拟的理论和实践,提升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热液成矿系统形成与演化的研究和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毛静静/文)